目录名称:政策解读发布机构:中国气象报
发布日期: 2016年09月27日 2016年09月27日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统筹推进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许小峰解读推进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的意见

《中国气象局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近日出台。《意见》明确了推进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以下简称“四大体系”)的科学内涵、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在实现2020年气象现代化目标冲刺阶段的开局之年,《意见》的出台有何意义,“四大体系”在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建设中起什么作用,在推进落实中需注意哪些问题?中国气象报邀请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进行解读。

与既往部署一脉相承

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为顶层设计明确具体抓手

记者:推进构建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是基于何种考虑?

许小峰:今年年初的全国气象局长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的要求,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中,“四大体系”建设成为研讨的重要内容。“四大体系”的提出,源于气象现代化建设本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内涵和任务会随着环境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从2007年开始统筹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到2011年提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再到2014年提出“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和气象工作法治化”(以下简称“三化”),每一次气象现代化建设理念与部署的发展,都在继承既往思路的同时,又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环境与形势。“四大体系”同样与局党组各时期关于气象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是根据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发展形势和内涵的变化所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完善、拓展和任务的进一步明确。

“四大体系”提出以来,从实践和反馈来看,大家对其重视程度和发展思路的清晰程度都有欠缺。出台《意见》,进一步明确“四大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总体思路,并确定每一部分的重点任务,对各级相关气象干部职工来说是一种更明晰、更具体的指导。

记者:《意见》所要推进的“四大体系”,与大家所熟知的“三化”有何具体关联?

许小峰:从“三化”到“四大体系”是气象现代化建设从宏观到具体的一个延伸发展,也就是说,“四大体系”是保持定力、持续推进“三化”的具体体现。顶层设计要化为具体实践,关键是找到着力点。“三化”内涵准确,为大家在目标定位上打开了思路,但在实践中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四大体系”聚焦于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就是从具体落实上为“三化”明确抓手,让参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在“四大体系”中明确定位和任务。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进行解读。

“四大体系”互为依托密切关联 共同构成气象现代化完整体系

记者:您提到“四大体系”分别聚焦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这四个体系、四方面工作有何联系?

许小峰:我们虽然对“四大体系”做出明确划分,但它们并非相互孤立而存在。“四大体系”的建设任务是相互依托、密切关联的,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化体系。具体来说,气象信息化是贯穿于“四大体系”的基础,气象服务起着需求引领作用,监测预报预警是关键与核心,科技创新是驱动、人才作支撑,科学管理是组织保障。跳出来看,各方作用在整体上又互为关联、互为促进。

事实上,在以往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领域的工作部署中,对《意见》明确的“四大体系”具体任务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意见》再次集中提出这些任务,正是要突出以“四大体系”为抓手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完整性,促进各级气象干部职工从整体层面更好地理解中国气象局对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盘考虑。

记者:《意见》提到,“四大体系”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对此如何理解?

许小峰: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贯穿于新时期“四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顺应了科技变革潮流,契合了以气象信息化带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体现了气象现代科技的基本特征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建设“四大体系”,就是要力争让更高水平的“智慧”特征贯穿于气象现代化的全过程、各环节,让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管理以及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变革相融合,从而通过全面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向用户提供更具个性、更加便捷、更有效率的气象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气象保障服务。

注重统筹协调与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巩固优势补齐短板

记者:贯彻落实《意见》需注意哪些问题?

许小峰:“四大体系”紧密关联,这要求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全盘考虑,注重统筹协调与互动发展,系统性推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四大体系”建设都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都要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信息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四大体系”之间的相互反馈和相互支撑。

同时,各地各单位要因地制宜,在“四大体系”发展建设中体现地方特色。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气象现代化建设基础和能力,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同时还要强调不能因为发展地方特色而降低整体标准、留下短板,“四大体系”建设任务应齐头并进,不能偏废。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9月27日一版 作者:贾静淅 李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