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院士沙龙聚焦人工智能精准助力气象防灾减灾

  • 发布日期: 2019-08-29
  •      8月26日,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气象防灾减灾”的第96期院士沙龙今天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这次院士沙龙由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学会共同主办。会议聚焦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展开研讨。翁史烈、秦大河、刘玠、龚惠兴、张人禾、穆穆6位院士,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会议。上海市气象局局长董熔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途主持。
        在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做了主旨报告,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天气现象的分类、演变和异常检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气象观测中,人工智能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和检测卫星图像中云的类型,替代了预报员用肉眼识别大量天气数据,大大提高了效率。
        他认为,人工智能所依赖的气象大数据具有典型的4V特征:体量大(Volume)、增长速度快(Velocity)、种类繁多(Variety)、不确定性高(Veracity)。但是,对于气象数据中潜在的时空关系,人工智能当前还难以挖掘。
        上海市气象局研究员、上海中心气象台负责人马雷鸣以“人工智能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实践”为题做了报告。他表示,2017年来,通过与相关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上海市气象局在人工智能应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
        例如,在本月上旬,台风“利奇马”对上海的风雨影响预报中,就通过人工智能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进行订正,使得台风的降水区域和影响时段预报更加准确。这一数值模式短期预报订正方法由上海市气象局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和历史观测预报大数据全面分析数值模式与观测资料之间的差异,从而订正预报结果。目前这一方法已投入智能网格预报之中,为气象局的日常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秦大河院士对人工智能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实践表示了肯定,建议在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于台风强度预报瓶颈问题时,需要特别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在预报时,也要考虑气象以外的因素和行业数据的作用。
        与会的院士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与气象融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围绕实际应用场景、应用途径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研讨,并就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达成了共识。会议建议气象、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业务转化平台、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成效和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董熔代表上海市气象局感谢各位与会院士和专家为人工智能应用于气象防灾减灾贡献智慧。他指出,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帮助气象人员更高效地从海量的天气数据中及时发现恶劣天气的“端倪”,达到气象预报、预防灾害的目的。他还指出,未来上海市气象局将聚焦会议研讨的关键问题和院士专家的建议做进一步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气象等多学科深度融合,跨界碰撞形成“智慧火花”,探索预报员经验与人工智能结合,进一步加强计算能力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于气象防灾减灾。

    此外,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台、清华大学合作的短临方法(雷达外推)也已在去年进博会期间投入应用。在短时临近预报中,人工智能通过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学习海量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而推测出灾害天气未来1-2小时的演变趋势。目前上海市气象学会已专门成立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未来上海市气象局将加强与高校、高科技公司等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好气象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作用,提高预报性能,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 [打印本页][字号   ][关闭]

上海市气象局官方网站  
主办:上海市气象局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气象局
电话:021-54896000 邮政编码:200030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04897号   Copyright©1997-2019 
网站标识码:bm54090001 沪公安机关备案号310104020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