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实现减排目标未来十年是关键期

  • 发布日期: 2021-02-24
  • 观点:

      当前减排目标是兼顾我国国情和基本利益的积极承诺;

      减排承诺将带来新一轮能源革命,未来十年是关键期;

      二氧化碳衰减期难以预测,未来考虑人工介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基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能源稳定供应体系,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

      今年9月份,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份,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

      碳排放目标 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承诺

      丁一汇强调,达到碳峰值并非简单的单位  GDP下的峰值,也需要碳总排放量控制增长。其目的是在保持GDP稳步增长这一前提下实现达峰目标,以及达峰后尽快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这对中国无疑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

      而我国制定的碳排放目标是有充分依据的。这是相关专家在综合评估我国经济、科技、创新等一系列软硬实力后给出的最为科学的评估。

      “中国做出这一承诺,既没有放弃应得利益,也没有推卸该承担的责任。”丁一汇说,这一决策是兼顾我国国情和基本利益所做出的积极承诺,其背后需要大量数据和科技支撑。

      丁一汇解释道,“首先是获取全球范围,百年甚至千年尺度,包含海洋、气象等多因子的大数据,将所得数据应用于包含五大圈层的地球系统模型,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人类排放造成的增温作用,最后将地球系统模型结果输入其他各领域、各行业的应用模型中,包括影响模式和经济模式,根据反馈再来制定每一阶段我国的碳排放目标。”

      实现减排目标 未来十年是关键期

      目前我国碳排放现状为,排放强度和总量趋缓,新能源适用范围广、比例逐步扩大。但以现在的减排速度想要实现碳排放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经济增速下的减排目标,我们仍需加快减排速度和强度。

      丁一汇认为,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需要保持年均减排速度不能低于6.5%,才有可能在10年后达到单位GDP下的碳排放峰值。

      “过去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要逐步对能源系统进行彻底的、大范围的调整,实现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系统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化。这十年是一个关键期。如果能够抓住关键期进行能源升级,不但能够把碳排放减下去,还可以走上清洁能源的道路,在未来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丁一汇说,“按照这个设想,到2060年,化石燃料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将走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新时代,这就是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尽管减排目标明确,但要达到目标仍有多座“大山”需要翻过。丁一汇强调,我国尚处在发展阶段,在保持经济增长前提下的减排,背后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减排目标达成,意味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完成。我国做出的减排承诺,实际上也是在倒逼企业尽快进行科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实现能源转型,在新能源时代的科技领域立于潮头。丁一汇预测,新能源带来的技术创新将会是引领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因此我国提出减排目标,对于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未来尚存未知 但仍有多手段可控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需要降到320百万分比浓度以下,全球温室效应才能得到有效缓解。但是二氧化碳衰减期在不同条件下是有差异的,因此,即使各国按照约定时间达成碳中和目标,全球温度是否会按照预期有所下降仍是未知的。

      但具有前瞻目光的科学家已经想好了“后招”。达到碳中和后,面对大气中依然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会采取人工介入的手段,如进行碳填埋,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填埋进地表深处,以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或者直接在大气中撒播气溶胶,直接使大气层降温,进一步减缓温室效应。


  • [打印本页][字号   ][关闭]

上海市气象局官方网站  
主办:上海市气象局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气象局
电话:021-54896000 邮政编码:200030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04897号   Copyright©1997-2019 
网站标识码:bm54090001 沪公安机关备案号310104020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