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中美欧开展“气候外交” 分析:唯有合作才是正途

  • 发布日期: 2021-04-22
  •   【欧洲时报网】中美欧最近围绕气候问题互动频频,在美国气候特使克里访华的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16日共同举行了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分析认为,在世界局势越来越紧张的当下,克里访问有着积极的意义,面对刻不容缓的气候问题,唯有合作才是正途。

      美国气候特使访华 中法德领导人同时聚首

      北京央视网报道,北京时间4月1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一贯保持密切合作,中方愿继续同法方、德方和欧方一道,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15日也宣布了上述消息。法新社报道,此次法中德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旨在于关于气候议题的多项重要国际会议举行前,三国领导人在气候议题上交换意见。

      上述国际性的重要会议包括,4月22日到23日,美国总统拜登邀请4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的气候视频峰会;10月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及11月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气候峰会。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开启了访华之旅。4月14日,克里抵达上海,与中方气候官员解振华会面。据称,他此次北京和首尔(4月14-17日)之行,是为拜登在美国举行气候视频峰会做准备。

      另据路透社报道,克里与解振华将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6的筹备工作,并就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交换意见。。

      中美欧近期“气候外交”有何深意?

      在拜登上台后的前三个月,中美两国针锋相对,在多领域博弈持续加剧,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紧张。而在这个档口,美国总统特使却是“主动访华”示好,寻求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令人惊讶。分析普遍认为,虽然中美两国在诸多问题上存有分歧,但是气候议题却是成为两国可以展开合作的话题之一。

      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美两国对抗击全球变暖的努力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可以看出,气候议题也是两国政府政策的重点。

      在2020年9月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拜登就职首周即在白宫签署多项政令,宣布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举措,并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各种迹象表明,美国也正在从此前特朗普时期无视气候变化、废除气候变化道路上“回归”。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中美双方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克里任美国务卿期间曾与解振华共同参与《巴黎协定》制定,并推动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眼下,两人重新对话,或为中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积极因素和确定性。”

      2020年7月28日,一名女子骑车经过奥地利维也纳的喷水降温设施。(图片来源:新华社)

      还有分析称,拜登希望恢复美国在全球环境议题上的领导地位,因此急需中国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指出,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尖锐化,气候治理已成各国提升全球影响力、彰显国际领导力的新杠杆。拜登已经把气候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他希望下周的全球气候变化虚拟峰会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并将气候确定为美中合作的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因此,克里此行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说服中国领导人出席拜登主持的气候峰会。

      不过,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指出,面对强势的美国,中国不再打算保持被动的防守姿态。北京已经表明,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整个双边关系密切相关”。中国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气候政策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谭秀杰指出,中方选择在15日宣布中法德气候峰会的消息,也是在暗示美方,中美双方在气候问题上是平等的,中国在气候应对问题上还有其他合作伙伴。

      惟有合作才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自20世纪80年代起,气候变化逐渐成为涵盖全球治理、外交、环保、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综合议题。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造成的灾难事件不断增加,人类也愈加警醒,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到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国际社会经历了很长时间。”中新社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强调,极端天气并非仅影响某一地区、某一人群,而是具有全球性或区域联动性,牵一发动全身地产生难以预测后果的蝴蝶效应。

      周兵进一步介绍,从1992年多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如今《巴黎协定》进入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国际气候治理逐步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向“国家自主贡献”推进,谋求以制度设计弥合分歧。

      邹骥呼吁,面对气候变化,各国都应从短期利己主义中跳脱出来,用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去审视现状,寻找应对策略,在合作之中推进解决问题。

      周兵强调,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大国作用和责任更加突出。无论克里此行的结果如何,,在两国关系的“窗口期”,气候方面的合作为双边关系的正向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中美合力应对全球“大气候”或将为双边“小气候”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难题,中美两国在此方面存在着合作的必要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合作总比对抗好,沟通总比沉默强,如果说克里此行为中美关系的‘气候’带来什么新变化,我想就是为双方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从长远看对中美两国都是一种利好。”
    来源:欧洲时报
    时间:2021-04-20


  • [打印本页][字号   ][关闭]

上海市气象局官方网站  
主办:上海市气象局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气象局
电话:021-54896000 邮政编码:200030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04897号   Copyright©1997-2019 
网站标识码:bm54090001 沪公安机关备案号31010402004850